摘要 蒋丽刚:我们做工程师的人讲概念意义不是很大 ,所以我还是讲一些实实在在的我认为技术发展的轨迹。
蒋丽刚——珀莱雅研发总监,<聚美丽·研发工程师社群>联合发起人。作为行业内德高望重的科研大咖,他既是开拓者、探索者,也肩负着传播行业正能量、帮助新晋工程师成长的重担。今天,他将带来《国际品牌明星产品的技术发展路径》主题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大家好! 我是蒋丽刚。刚才俊平说我是老大哥,我想纠正一下,在大家面前,我觉得我不是一个老大哥,在技术研发方面,我想我有一颗零零后的心。
非常感谢聚美丽提供的平台,让我今天有和大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互联网时代,所有事情都好像突然加速了。我初次接触聚美丽,源于今年4月24日参加了聚美丽在上海隐溪茶馆开的“我是偏执狂”的一个小聚会,在聚会中我第一次见到了葛文耀葛总,我们的行业教父,一直敬仰但无缘得见。当时参加的还有李慧良李工,还有孙培文孙总,梅鹤翔梅总等一批行业技术大咖。聚美丽这次聚会,让我们这一批真正负责管理化妆品研发的总监级人物坐在一起,畅谈中国化妆品现状和未来。记得我们当时就提出中国化妆品这种重营销、重概念、轻技术、轻法规的状态要有根本性的变化,我们要有基础的研究,我们要有影响力,我们要用10年超过韩国,20年赶上日本,在世界舞台上要占一席之地。
现在想来,我觉得聚美丽“我是偏执狂”这次会议是有历史意义的,做到了我们行业协会,工程师协会都想做但还没做的事情。
其实化妆品工程师都蛮宅的,在这个互联的时代我们这些人,还是一个个的孤岛,能把我们拉到一起是很不容易的,但是聚美丽做成了这件事。陆陆续续,聚美丽跟进采访我们,我们谈了一些国内化妆品企业现状和管理建议的话题,聚美丽的及时的进行传播,收到了很多共鸣。我写了几篇文章,好像还蛮受欢迎,其中有一篇讲工程师成长之路的阅读量好像到了18000,估计在座很多朋友,都是因为这篇文章知道了我吧,后来我也在社群中讲了一次课,教大家怎么样研发一个化妆品配方。
我叫蒋丽刚,我套用一句互联网的行话,不知道在座有没有几个我的“钢丝”,如果有,给我来点掌声。
另外,因为聚美丽,才有了今天的这次聚会,我们才有了学习群,让我们工程师群体在互联网时代彼此互联,从此有了个真正意义上的知识普及,经验交流,和技术沟通平台。要感谢聚美丽,我们需要再给聚美丽来点更猛烈的掌声。
我今天命题作文是叫做《国际品牌明星产品的技术发展路径》,我以前在雅诗兰黛工作过,雅诗兰黛是非常具有创新理念的公司,很多我们看到的配方类型都是雅诗兰黛创造的。我和很多国内国外大咖工程师们有过讨论,很多时候感慨,不知道他们工程师是怎么把这样的配方架构给想出来的。雅诗兰黛工程师真的很天马行空,我以前在雅诗兰黛工作过,我问当时是我的同事,今年你做了几个配方了? 他说,今年做了大半个配方了。所以,他们对于技术的创新是非常执著的。因为我在雅诗兰黛工作过,我本来想给大家讲讲小棕瓶ANR的前世今生,但我查了一下,相关资料在百度上有人讲过。雅诗兰黛是1982年发明小棕瓶,世界上第一次使用透明质酸作为保湿剂,1991年ANR配方升级,添加现在成为主流的酵母提取物,兰蔻小黑瓶是2009年才上市,同样添加了一样的酵母,因此我说雅诗兰黛是更具创新的化妆品企业。小棕瓶从2009年也走上了玩概念的路,记得叫“时钟同步”,2013年概念升级为“基因修复”。其实小棕瓶的主体配方,从1982年研发至今,并没有改变,用的是非常经典的乳化化体系,当时应该还是Uniqema的技术,肤感吸收感都很好,所以到今天为止都没有发生改变。
我觉得我们做工程师的人,光讲概念,意义不是很大,我想讲一些实实在在的化妆品技术发展的轨迹。我有个习惯,人家讲过的我不讲,我曾经讲过的我也不讲,我要讲就讲一些以前没有说过的事情。我今天想讲一下化妆品主流技术发展之路的专题,时间所限,我这次先讲保湿、美白、洁面、防晒这四个化妆品里比较重要的专题,最后简单提一下抗皱。
我今天主要讲的内容,大多数其实算是化妆品科普。但是我毕竟是工程师,我希望在科普里面加入一些我对于配方的经验和技巧,希望对大家有一个帮助。我今天讲的主流技术的发展,其实是我对化妆品历史的回顾。现在的人站在今天,对于过去的历史看法,是带有个人主观观点的,不能以正确或错误来判定。大家听了之后,认可的,就接受,认为错误的,完全可以不接受。
我先讲一下保湿技术的发展轨迹,经典保湿技术大概分为五代,但是我这个“代”不是意味着颠覆,就如金字塔一样,这是在原来的基础上一代一代叠加的概念,我们从来没有把过去获得的知识抛弃掉,我们只是在一步一步做的更好。在讲解过程中,我会列举一些典型代表样品,有外国有中国,对于化妆品,我有我的态度,我学习,但不崇洋媚外,我检讨,但也不妄自菲薄。
作为第一代保湿技术,主要是以甘油和凡士林为代表。甘油代表着分子式上有很多羟基的成分,甘油有3个羟基,能和水形成氢键而具有保湿功能。很多原料同样都具有这种保湿的能力,如丁二醇,戊二醇等。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丁四醇是什么吗?它另外还有一个名字叫赤藓糖醇,同样具有很好的保湿性能。有5个碳的糖是木糖醇,6个碳的是葡萄糖和鼠李糖,双糖是蔗糖和乳糖,三糖是棉籽糖,四糖有很多,比如麦芽四糖,我今天之所以比较强调糖的作用,是我觉得这是未来保湿剂的一个方向,雅诗兰黛很多配方里面会放一点蔗糖作为保湿剂。这些糖分子,因为有很多很多的羟基和水形成氢键,所以就有很好的保湿作用。
这一代的保湿关键成分还有一个是凡士林。凡士林以及其它那些不恢发的油脂,都可以阻止皮肤的水分在表面流失,这就构成了我们当前化妆品配方的基础,水性保湿剂甘油和油性保湿剂凡士林,一个是在皮肤上拉住水份,一个是加个盖子不让水份跑掉,剩下的我们只是想办法把他们糅合在一起,于是,现代化妆品出现了。
说到这里,插一句,其实皮肤深处完全不缺水份,我们工程师谈到保湿,关心的其实只是皮肤表面那薄薄的角质层,所以很多公司保湿产品广告中强调的深度保湿,其实是不准确的。对不起,估计让很多朋友失望。
第二代保湿成分主要是指天然保湿因子,天然保湿因子是本身我们皮肤里面具备的东西,在我们的表皮细胞逐步角质化过程中形成,细胞内容物降解后形成的小分子,主要的成分有PCA钠、乳酸纳、尿素等。他们具有天然的吸湿性,因此具有保湿效果。这类保湿剂,分子量还比较小,PCA 钠和乳酸钠离子型较强,尿素具有柔软角质作用,他们渗透性都比较强,添加使用浓度比较高的时候,就会有一些刺激性。第二代保湿剂,有即时的保湿作用,但是它们对于皮肤自身屏障性能的提高,是比较弱的,并不能真正降低皮肤的TEWL值。
我认为的第三代保湿剂,就是生物多糖类保湿剂,以透明质酸钠为代表,作为高分子多糖,即使处于干燥环境,透明质酸钠也基本不会从皮肤里面吸水,它既没有渗透性,也不会造成渗透压,它对皮肤有一个非常好的柔软成膜作用,当然这类成分还有很多,如r-PGA,银耳多糖等,还有如我们吃的秋葵的汁液,这类摸起来黏黏糊糊的液体,大抵都有保湿效用。我们公司自己就提取一个特别的植物保湿成分,从铁皮石斛里获得多糖,分子量极大,保湿性不错,不黏不腻,肤感极好。
我讲的第四代保湿剂是糖类衍生物,主要就是指葡萄糖甘油。葡萄糖甘油,为什么提出这个事情来呢? 2003诺贝尔化学奖的内容,就是指水份进出细胞,不是自由的,必须是通过水通道蛋白转运的。葡萄糖甘油,能从体外激活肌肤细胞上的新水通道蛋白的形成,实现水分子在肌肤细胞间的自由游动。另外,葡萄糖甘油也是蓝藻等低级生物抵御外界恶劣环境的重要细胞保护因子。虽然我不能自己从细胞角度观察水通道蛋白,但是我相信德国Beiersdorf的研究结果,德国人总体还是严谨诚实的。我们公司使用了葡萄糖甘油这个原料,这个原料涂抹时候像蜂蜜一样的粘稠,有点像多聚甘油,但是我们测试结果发现,对即时和长期保湿,效果都还不错。
技术继续再向前发展,最近一两年,以神经酰胺为表现的第五代保湿剂,特别是与人体内结构等同的神经酰胺,非常红,当然,对于皮肤的TEWL,神经酰胺效果确实也非常好,可以说是目前最好的一个,这个事实上是增加皮肤的内在保湿力和柔韧性,简单的说,就是增强了皮肤的抵抗力。神经酰胺分子结构的特殊性,高熔点,低溶解度,能和脂肪酸,胆甾醇,水形成的液晶结构可以牢牢抓住水份。对皮肤有很好的保湿效果。神经酰胺这两年,DrJart+这个品牌主打神经酰胺概念,在韩国非常红火,导致雅诗兰黛把他们公司都收购了。神经酰胺对于AD,也就是特异性皮炎,有非常好的作用,有明显的敏感肌肤修复功效。拿我们自己公司的产品来讲,基本上,皮肤过敏消费者,一周内都能明显缓解。所以我认为神经酰胺,这是目前阶段下,最优秀的护肤保湿成分,是未来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当然,作为一个配方来说,我们做一个配方,如同建设一个金字塔,要兼顾这里提及的第一代到第五代所有的保湿剂,合理搭配使用,才能做一个优秀的保湿产品。
既然分代,那我们还要用历史来佐证,我把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产品给大家做演示。提醒大家,我是一个工程师,我追求功效的同时,兼顾追求肤感,因此我PPT中提到的当今样品的例子,大多数都是肤感极好,可以作为标杆的产品。
第一代保湿品,以甘油为主保湿剂的产品,典型样品如1897年日本资生堂做的红色蜜露,迄今100多年,很佩服日本人,执著认死理,就是把产品做到极致,几代人干一件事,把寻“道”的精神来做产品。红色密露迄今仍是资生堂的热销产品,当然配方改过不知道多少次,但是以甘油为主的保湿,迄今未变。以凡士林为主的保湿产品,大家见图片,我小时候见过,是我的父母亲这辈子人,他们用的东西,这个就是蛤蜊油,中国上世纪70年代的全民护肤品。挺有感情,现在我还怀念那个产品。对于那种特别干燥的皮肤,特别是给老人的产品,用封闭型的油脂涂在上面比什么都好,封闭皮肤让皮肤慢慢吸收体内散发的水份变软,这个效果特别好。当然,发展到当今,如果再加点神经酰胺,舒缓剂,清凉剂之类的进去,对老年人是极其适用的产品。上海家化的前身,在上世纪30,40年代生产的护肤面霜雅霜,就是以凡士林,甘油,用硬脂酸乳化的产品,迄今也还在销售,是值得我们中国人自豪的。
第二代主打天然保湿因子的产品,典型代表如资生堂尿素护手霜,至今应该仍算世界上最好的护手霜之一,含10%尿素,具有软化角质的作用,特别是对主妇的手有极好的修复作用,但配方师小伙伴们,做含10%的尿素护手霜估计没你想象的那么容易,大家可以试试看。首次把果酸加入化妆品中的,最早是加乳酸,是1990年的旁氏,这开启了一个果酸护肤的时代。我们中国的代表,就是广东雅倩的佳雪果酸嫩肤精华,至今仍在销售,历久不衰20年,也是值得自豪的。
第三代保湿成分生物多糖,这个是POLAPERBONA化妆水,这个产品1982年首次将透明质酸钠在化妆品中使用。同年,雅诗兰黛也将透明质酸钠用于第一代小棕瓶,那个时候,透明质酸钠很金贵,还是从鸡冠中提取的。1985年资生堂在日本首次通过了发酵培养法成功量产了透明质酸,发展到今天,中国华熙福瑞达是世界最大的透明质酸钠生产商。
第四代葡萄糖甘油衍生物,经过多年研究,Beiersdorf在2010年左右推出了含葡萄糖甘油的保湿产品,AQUAporin系列。珀莱雅在2016年也推出了水漾薪肌系列全系列,使用葡萄糖甘油为主打保湿活性成分。
第五代是含神经酰胺的保湿产品,最早有影响力的,应该算伊丽莎白雅顿在2002年上市时空胶囊。他们把神经酰胺用油溶解后,和硅胶弹性体混合,用胶囊的形式封装,形式很新颖,至今仍在销售。珀莱雅在2014年推出的珀莱雅早晚霜产品,主要的保湿成分就是神经酰胺,而且是相当高的浓度使用,我们在一年后进行消费者追踪调查,非常受好评。可以大量添加神经酰胺,主要是我们解决了神经酰胺在配方中的结晶问题。我们先把神经酰胺做成在水中可以任意比分散的东西,然后加入到产品中,解决了这个问题。加入神经酰胺的产品,如果隔段时间膏体发粗,粘度明显增高,这些就说明神经酰胺结晶析出了,析出后对皮肤无法利用,神经酰胺就没法发挥它的作用了。
然后我们讲讲美白技术的发展。
我把美白技术的历史演变分成六代:第一代,其实是用氧化方法去做美白,最早就是用的双氧水,我们现在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是当时确确实实是用这种方式。
第二代是从抗氧化开始的,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维生素C被合成,VC一度被当成万能灵药,这个时候,VC被用于化妆品,因为欧美人不追求美白,VC加入产品中,最早是为了用于抗老化,但是因为VC的还原性,美白效果很快就被观察到了。另外一个就是氢醌,氢醌很早就被用于皮肤科,用于治疗色斑。其实直到今天,在美国,2%及以下的氢醌可以用于普通化妆产品,超过2%的话才需要申报,这个是美国的规定。当然,氢醌能杀死黑色素细胞,使用不当会在皮肤上造成不可恢复的白斑,按照中国法规规定,氢醌是不能在化妆品中使用的。
第三代是水溶性维C衍生物, 因为维生素C在遇到水的情况下,极不稳定,基本上就是2天变黄,5天变棕的状态,油溶性分子改变的VC,实际功效又很低,以日本化妆品界为代表,开始发展稳定化的水溶性维C衍生物,日本企业做了很多很多分子上的变化。第一个成功推向市场的是叫APM, 维生素C磷酸酯镁,这是第一个,到今天为止还在广泛应用。后来,在这个基础上,又发展了如今大家熟悉的AA2G,VCE等等如今广泛使用的美白剂。同时代,日本高丝推出另外一个系列的美白成分,曲酸,现在仍然是高丝的美白看家法宝。曲酸的安全性,曾经有段波折,但现在看起来,曲酸和水溶性维生素C的安全性都是比较好的,但他们有什么缺点呢?就是美白效果太慢,要变白变美的心特别着急,哪等得住啊。于是,氢醌又被拉上舞台,但是不安全呀,没问题,化学家是魔术师,于是各种氢醌衍生物和类氢醌衍生物被合成,经过筛选,第四代美白剂出现了,比较成功的有熊果苷,4-丁基间苯二酚,己基间苯二酚,最新的还有symrise的377,都是这类产品。这一代的产品,没有维生素C衍生物的温和性好,算是可以安全使用的猛药,对于皮肤的美白作用是比较强的,作用也比较快,但是消费者得要忍受一点点刺激性。时代发展,欧美消费者普遍认为来自天然就是好成为一种潮流,产业界必须顺应潮流,于是就到了第五代来自植物的美白剂的阶段,典型例子如光甘草定,我们现在用得比较广泛。因为对于皮肤出现黑色素机理的研究越发深入,同时代还出现了母菊提取物,这是一个内皮拮抗剂,是花王独立研发的。植物类美白剂,后来还有4氢姜黄素,鞣花酸,白藜芦醇,其实大抵有多酚基团的,都或多或少的具有美白左右。最新一代是资生堂推动的,他们研究发现皮肤微炎症是皮肤变黑的关键因素,于是资生堂引入了氨甲环酸,这是一个止血药,但是资生堂发现它的抗炎美白作用,后来资生堂进一步开发了4-甲氧基水杨酸钾(4-MSK),用于重整皮肤角质层,提高皮肤透明感,这就构成了当前最新的美白技术。还必须要提的是,烟酰胺,他是宝洁最喜欢的东西,作用是阻止细胞内黑色素的转运。这些就是我认为的六代的美白技术的轨迹。
如保湿产品一样,我做一些样品的展示,1917年最早资生堂开发了小黄瓜美白,这里面是用了双氧水美白的。第二代VC,是郝莲娜将纯VC用于化妆品中,他们做了一个特殊包装,把VC粉末单独隔离开,使用时才通过挤压VC粉末进入乳液,然后摇匀使用,通过在使用前才进行混合,解决VC的不稳定性问题,而且这个方法也能提供高浓度的VC成分。氢醌在美国很早就被用于皮肤病治疗,从上世纪60-70年代就开始了。第三代,主要是KOSE首次将曲酸用于雪肌精中,POLA在世界上首次使用了水溶性维生素C衍生物,APM,维生素C磷酸酯镁。第四代就是对苯二酚和间苯二酚衍生物,最早用到产品里面的资生堂的产品,他们第一个合成并使用了熊果苷。稍后,POLA使用了4-丁基间苯二酚。第五代的植物美白剂,以兰蔻美白精华素为代表,他们使用鞣花酸和光甘草定,同期花王开始使用母菊ET内皮拮抗剂用在BIORE美白产品中。使用第六代美白成分的,是宝洁将烟酰胺用于玉兰油的系列产品中。2005年资生堂第一次推出以传明酸和4-MSK作为主美白剂的HAKU产品,现在已经发展到第三代了,而且作为资生堂的专利技术,最新资生堂推出的美白产品,都使用这项美白技术。
这个是我摘录的一张表,记载了美白成分的发展史,可以稍微讲一讲。最早日本美白使用的是胎盘技术,大家看一下,这里记载着美白产品的现代发展史。
在讲讲洁面。
我把洁面技术分成六代。作为最基本的美丽需要,第一代洁面产品5000年前就出现在二河流域,就是现在的伊朗伊拉克,苏美尔人将灰烬和动植物油在一起制成油膏,灰烬里面含有碳酸钾,就是一种碱,其实现在做肥皂也是这么做的,原理是一模一样,只是我们把草木灰变成了氢氧化钾,氢氧化钠。世界各地其他地方,大多数使用植物来源的具有清洁能力的植物,中国人古代使用的就是皂角等。最早在18世纪,工业制皂出现了,但毕竟皂使用不方便,Pola在上世纪30年代最早推出膏霜剂型清洁产品,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亚洲人都喜欢皂带来的清爽感,以及皂是迄今为止,发泡性最好的表活,所以知道今天,中国洁面乳市场,70%到80%都是皂剂洗面奶的市场。随着现代石油化学的发展,第三代出现的是合成表面活性剂,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用于洁面乳的合成表活,主要指椰油酰羟乙磺酸酯钠,烷基醇醚硫酸钠,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等等,合成表面活性剂的发展给了人们更多的选择,这些阴离子清洁剂洗后皮肤较滑,欧美消费者偏好,但是中国人不喜欢,中国人认为冲不干净。这类合成表面活性剂,生物降解较差。当然,因为合成表面活性剂出现,弱酸性洁面乳也出现了。
爱美是永远不会变更的主题,上述洁面乳,还没解决一个洁面温和性的问题。现代微生物技术的发展,味精的工业化大生产,奠定了基础,导致了第四代,也就是氨基酸温和洁面原料的出现。氨基酸表面活性剂,主要特点就是温和,脱脂力低,洗后不刺激皮肤。但是氨基酸洁面乳也有一些缺点,他们的泡沫比较少,成本比较高,谷氨酸系洁面乳洗后肤感偏粉,很多消费者仍然不喜欢,因此后来又发展了甘氨酸清洁体系,这个对泡沫和肤感平衡均较好,但是因为氨基酸洁面乳分子结构比较特殊,做成稳定的清洁乳配方,显得十分困难,鉴于以上原因,氨基酸洁面乳目前还未成为主流。
当前的主流,我认为是第五代。就是皂表复配体系,我指的是使用大量的氨基酸表面活性剂,或者原本就比较温和的清洁剂,如磷酸酯类表面活性剂,羧酸醇醚类表面活性剂,和原本的皂基洁面乳作复配,这样制备泡沫性又好,肤感较清爽但不涩,洗后温和不刺激的产品,我认为这个是好的方向。
未来我做个联想,毕竟氨基酸表活还是必须先合成氨基酸,然后在通过化学合成形成氨基酸表面活性剂,因此成本还比较高昂。未来的前景,如果我们使用微生物,一步法直接生产生物表活,那就会大大降低成本。我认为,未来我们人类生活需要的大多数东西,都会走上微生物发酵之路。只要给点糖水,加点细菌,石油,食物,纤维就出现了,这是如何美妙的事情。目前,已经有这样发酵法生产的生物表面活性剂,现在用在化妆品还有味道的问题和成本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需要时间。日本企业已经远远走在前面,希望我们的生物化学家们要迎头赶上。
给大家举点例子,第一代清洁产品如宝洁的肥皂,花王的石碱。第二代是POLA把洁面块皂变成了洁面膏。另外一个纯皂基洁面乳的例子就是资生堂洁面专科,这个产品泡泡很好,因为使用了大量的阳离子,肤感也比较温和。第三代的是欧洲人的AES、CAB为体系的产品。但是这个洗后肤感也不好。美国人则比较喜欢羟乙基磺酸钠体系,花王碧柔产品以磷酸酯类表活见长,这是个弱酸性的温和洁面乳,洗后肤感也很好,这类产品发泡性一直是比较困难解决的问题。
第四代氨基酸,是SK-II为代表,贵,肤感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洗后皮肤过于粉质感。后面还有一个旁氏米粹润白洁面乳,是甘氨酸钠体系的,洗后肤感很好,但膏体不漂亮,比较粗。第五代是现在高端主流的洁面产品,就是皂和大量温和表活复配的产品,如花王,就是用皂和羧酸醇醚表活复配体系。还有雅诗兰黛的红石榴洁面乳,是皂和牛磺酸系氨基酸表活复配,极容易打开,水溶性很好,发泡快,温和,很受中国消费者欢迎。第六代是我对未来的展望,还没有成熟产品上市,还需要等待技术进一步成熟。
接下来是防晒。
1801年Johann Wilhelm Ritter发现了紫外线,并正确推断紫外线对肌肤有害。据说,1928年, Lehn & Fink 推出第一款化学防晒防晒霜。第二代上世纪30年代,拜耳公司合成苯基苯并咪唑磺酸。1938年,PIZ BUIN开发了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防晒霜。1944年,Coppertone正式推出防晒霜,就是现在的水宝宝。1962年,Franz Greiter提出SPF概念。1972年,Coppertone 使用SPF方法测试产品。1978年,SPF概念被美国FDA接受。第二代防晒霜,主要以化学防晒剂为主。第三代是以纳米防晒粉体,以纳米二氧化钛、氧化锌为主的,具有干爽,轻薄,不发白的使用感,是以资生堂为代表的日系防晒产品的主流。就在前几天,欧盟确定了纳米二氧化钛和氧化锌,是安全的防晒成分,被正式接受。第四代防晒是指UVB + UVA 全面防护、以及防水防汗技术。因为上世纪80年代,理解了UVA对皮肤的老化伤害大于UVB的事实,开始强调UVA+UVB 全波段防护,同时欧美人喜欢海边晒太阳,防水性是成为防晒霜中非常重要的因素。我认为的第五代防晒霜,应该是有机无机,水性油性防晒组合,因为2016年中国防晒法规改变,SPF50+,PA++++被接受,如果只使用一种类型的防晒剂,配方很困难,成本也很高,肤感会很差。因此,采用物理防晒、化学油溶性防晒剂和水溶性防晒剂复配、添加防晒增效剂,加抗敏成分抵抗肌肤晒后炎症,尽量在减少皮肤刺激情况下,做到UVA、UVB的全波段高倍防护。
第一代是1923年,资生堂推出第一支防晒霜Uviolin,是以遮盖方式作为防晒的产品。1938年,PIZ BUIN推出真正意义上的防晒霜。发明人 Franz Greiter在1962年提出SPF概念。第二代是1944年,Coppertone 推出规模生产化的防晒霜,在之后的防晒法规的推动中发挥重要作用。上世纪90年代,小护士稳坐中国防晒市场第一把交椅。第三代资生堂1992年推出的Anessa日系防晒品典范,以无机防晒为主,追求干爽,透明,低过敏,低气味。W/Si 体系。资生堂2016年温和防晒霜,其中一款为纯物理防晒,号称使用遇水则强技术(Wetforce)。
对于国外进口的高SPF指数的产品,防晒效果是如实的吗?我对进口防晒品有自己的疑问。现在SPF报告,我们国家是认可国外检测结构的报告的。我想我们买的防晒霜是涂抹在中国人的皮肤上,毕竟存在有人种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检测和判断方法也有差异的问题。为了更好的保护我国消费者,我希望我们国家要求国外企业的SPF产品的检测报告,应该在中国法定实验室进行检测,并以此为准。
因为时间关系,抗皱这一块很简单的过一下。
最早的是第一代维A酸及其衍生物。维A酸(维甲酸)具有良好抗皱功效,但具有强刺激性。维A酸衍生物如维a醇,刺激性降低,功效也下降。维A酸迄今为止仍然是抗皱的金标准。第二代是以医美为主:胶原蛋白,BOTOX,玻尿酸。医学美容:注射玻尿酸、肉毒杆菌素、可以看到立竿见影的抗皱效果,但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效果维持3-6个月,每次手术成本较高。该类原料外涂对抗皱并无效果。第三代是以抗氧化的成分为主:VC, 辅酶Q10、虾青素。化妆品通过抗氧化的方式,来达到对初老肌肤的抗老化功效,但对已经出现的皱纹老化并无帮助。第四代是多肽类为主的。多肽类:1999年Sederma 首次申请棕榈酰5肽-3应用于化妆品的专利,至今,化妆品发展多种多肽,如铜肽,ARGIRELINE,EGF等。我对抗皱的终极看法,我认为第五代还应该是医学美容,利用激光和射频技术,整容手术,对于抗皱,会是未来的主流发展方向。
我的演讲结束了。我希望我每一次分享,都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实质上的启发,有所得。希望今天讲完后,会更多一点我的“钢丝”。谢谢大家!
本文转载于聚美丽社群(www.jumeili.cn)
www.hufu.club 护肤俱乐部 为颜值而聚 打造有趣的护肤社区